课程作业 | 从城市时空叙事看《海上花开》的“穿插藏闪”
由何捷老师主讲的天津大学硕士研究生选修课“空间人文与数字人文”共32学时,包括授课、讲座及讨论课。与平行的英文版课程“Spatial Humanities and Digital Humanities”于19-20学年春季学期首次开设(本年度英文课程由于疫情原因延缓一学期开设),是国际上极少数的几门“空间人文”(spatial humanities)专门课程之一。课程内容通过数字化手段记录、展示与研究社科人文与空间场所问题的国际学术潮流,训练硕士研究生学习数字化技术在史学、考古、文化遗产、社会文化与行为等方面应用的前沿理论和方法。
6月1日和8日,本年度课程作业进行了共18项结组大作业的汇报,并特别邀请数字人文与空间人文领域知名学者——南京大学陈静副教授、南京大学陈刚副教授、和山东大学邱伟云副研究员担任评审嘉宾。公众号近期从中选取十二个优秀作业陆续刊出,部分作业的精华版内容曾由“零壹lab”公众号整理首发,本公众号的推送将完全展示作业演示文件原貌,并记录评委点评与讨论。敬请批评指正。
从城市时空叙事看《海上花开》的“穿插藏闪”
王超群 肖天意
《海上花开》是一本吴语小说,作者韩邦庆,主要描写清末上海英租界十里洋场中的妓院生活,涉及当时的官场、商界及与之相链接的社会层面。胡适、鲁迅都曾称赞此书,张爱玲对此书推崇备至,还将其从吴语译为国语。其叙事结构由作者韩邦庆在例言中总结为“穿插藏闪”。本次作业采用数据挖掘、地图故事、复杂网络分析、自然语言处理、地理可视化等手段;通过空间、时间、语义三个层面;从“人”、“地”、“时”、“情”四个维度 ,解析《海上花开》之“穿 插 藏 闪”的写作特色。本次作业主要回答了三个问题:主线人物有怎样的特点?结合地点分析是怎么实施更替这一行为的?再结合时空分析在整篇文本内容中又是怎样的体现?
StoryMap链接:
http://www.arcgisonline.cn/arcgis/apps/Cascade/index.html?appid=a3518c777a0b49b5829163d2bdb66015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跳转)
点评意见
何捷、邱伟云、陈静、陈刚
邱伟云老师:
这篇论文很好地透过量化的方式,展现出了过去中文学界认为的穿插藏闪的定性结构。《海上花》是韩邦庆写的,他是1894年后的人,这个小说揭示的是当时的历史。不仅是文学,还是某种历史文本。做这个文本意义和价值很大,有很大的开展空间。历史学界的部分像罗刚等对书中的马车的角度谈上海流动空间的建构问题。可以观察里面的某些东西及其在文本中的某些变化,在现代性的问题上可以提出很多和学者对话、补充、商榷的价值。未来可以做近代上海的日常史、生活史的研究,期待后续发展。陈静老师:
就文本结合、拿穿插藏闪而言,以往文学研究中很感性地描述性的东西你们用量化的方式在结构上做了一个映衬。但介绍时用的一些词、对这本书的评价和定位有一点问题(原题目:从“穿插藏闪”看《海上花列传》中都市空间的迷幻与堕落)。情节上是妓女和嫖客的关系,但把它当成一个文本作为对象来分析时,它虽然是市民小说,但是是一本评价很高的小说。评价谈不到位,研究价值也显得不到位。对它的定性的描述要更谨慎,至少要以学界前辈的评价作为前面的研究对象的定性和问题的切入。陈刚老师:
按照陈老师的意见,文本的理解有小问题,但是我觉得研究方法是值得深挖的。这真的是一个跨学科的数字人文、空间人文的很好的案例,结合了上海的人物活动,感觉这个工作很精彩。(注:点评意见根据评议老师现场点评录音记录整理并提炼,未经评议者本人审阅。特此说明。)
任课教师:何 捷
课程助教:马昭仪
编辑 / 杨明
校对 / 郭佳欣
相关链接
。
相关链接
像见昆仑:基于VGI数据的宁海步道户外旅游者的视觉景观感知偏好研究
天津市养老机构空间分布结构研究 ——数据可视化与在线地图制作